Member-only story
[工作效率] 15分鐘的機會
追求工作效率的同時也要追求自我成長
有件事情需要一個同事幫忙,所以寄了email給他把狀況解釋了一下,也把需要他幫忙的部分寫清楚就寄出去.
過了不久就收到回音,他照著我給的步驟去做,試了好幾種方法都沒成功,就回信給我說,他試了15分鐘沒達到目的,就決定中止.
我突然記起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說到某個科技公司處理問題的標準做法,是發現問題的人先花15分鐘自行處理,如果時間到了還無法解決,就要停止,把這段時間做過的事情試過的方法記下來,然後提交給上層,要不就找更多人一起來解決,要不就交給其他專人來處理.
簡單地說,就是以15分鐘為界限,如果能解決就好,不能解決的話就不要侷限,而是要尋求外力的幫助,免得自己一直搞下去,會是鑽牛角尖,反而浪費時間和精力.
在許多增進工作效率的方法中,設定時間是一個重要的步驟,畢竟時間本身就是決定效率的因素之一.
譬如說番茄工作法,就是把時間以25分鐘工作加上5分鐘休息分為不同的任務時間段,但並沒有真正地硬性規定一個任務的終止時間.
這個15分鐘與其說是時限,不如說是把固定時間設定為目標,在心理上造成急迫感讓人不會浪費時間(發呆?),才不會花上多餘的時間一直卡在死胡同走不出來.
畢竟人類是一種『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易動作』的生物….
那麼,過了15分鐘還沒有解決問題的話,怎麼辦?
首先,在這15分鐘裡面所做的事,所有的想法和發現,都要記錄下來,這樣不管是要交付給其他人繼續去處理,還是要找更多人來集思廣益,都可以省去重複已經驗證過無法解決問題的同樣的思考和處理方式的冤枉路.
或者,其實在這些已經試過的方法中,已經有了正確解答,但是當時沒有發現,這樣經過其他人的檢視,也就是所謂的另一雙眼睛(”Another pair of eyes”),可能就會發現盲點也說不定.
其次,如果是同一個人處理一個問題,除非有不同的外界因素加入,不然有很大的機會是無法想出三種以上的解決方法,畢竟就是同一顆腦袋,思維也就比較限定.
所以找其他人,開會討論或是利用brainstorm之類的作法讓其他人加入一起思考,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總是增加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最後,將問題提交出去,也是把責任分擔,在心理上也可以解放,減少心理負擔,說不定就因為心情放輕鬆了,反而能夠整理思緒而想出解決方法.
以上所說都是在一個團體裡的情況,可以有其他人當作外來的援軍.
那麼,如果是獨自作業的情況呢?